撰文/ㄚ智


蓋斑鬥魚很好飼養,只要養在水缸中或水族箱,放些如水蘊草般的水草,魚兒們即可活的很好。 (ㄚ智拍攝)
 

 大家都知道三義的特產是木雕,但是還有一項特產可能就很少人知道了,那就是蓋斑鬥魚。蓋斑鬥魚學名:Macropodus opercularis (Linnaeus)
英文名為「Paradise fish」,俗稱「天堂魚」,由於頭部兩側鰓蓋上有一墨綠色的圓斑,故稱「蓋斑鬥魚」,又稱「三斑鬥魚」或「台灣鬥魚」,客家話則音似「龐鼓辣」,日本人則稱之為「台灣金魚」。

 關於蓋斑鬥魚的分布,除了台灣,中國大陸、韓國、越南、東南亞一帶也有其蹤跡;像是水族館中會見到的「彩兔」,大多就是從東南亞引進的蓋斑鬥魚魚種,跟台灣本土型的外表類似,但還是有些微差異。而據學者專家的研究也顯示,現存台灣各地之蓋斑鬥魚的種魚中,有包括三義型、南港型、北埔龍潭型、食水嵙型(臺中型)、嘉義型、臺南型、宜蘭型等,清大教授曾晴賢分析台灣本土各型鬥魚DNA發現,雖有些微差異,但確定均為同一種無誤。


 在古早時期,三義的池塘、沼澤、溝渠就已經遍佈了蓋斑鬥雌的蓋斑鬥魚,色澤較淡不鮮豔,比不上雄魚。 (阿富拍攝)魚的族群,許多當地居民會抓來飼養觀賞,成為代代相傳的一種樂趣。甚至,有外地人前來捕捉、或是從外地跑來索取魚種回其居住地繁殖飼養,也有本地人帶至外地野放的;所以一直以來,蓋斑鬥魚都被當作是三義的特產,而事實上三義也是台灣蓋斑鬥魚的原鄉之一。

 蓋斑鬥魚性喜於水流和緩的地區生長,像是池塘、沼澤地帶,一般水流較急的河川流域較難看見其蹤影。而蓋斑鬥魚最佳生長的水溫範圍約為攝氏20度∼27度,以牠強大的適應能力來說,當然並非在這範圍外的溫度就無法存活,只是會減少活動並暫停覓食與繁殖的動作罷了。據清大教授曾晴賢研究指出,蓋斑鬥魚在攝氏4度∼38度的水溫中依然可存活

  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 (阿富拍攝)
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左圖為雌的蓋斑鬥魚,色澤較淡不鮮豔,比不上雄魚。 (阿富拍攝)
鬥魚在泡泡巢下交配的過程。 (阿富拍攝)

鬥魚在泡泡巢下交配的過程。 (阿富拍攝)
上、下圖為鬥魚在泡泡巢下交配的過程。
(阿富拍攝)
 

 說到蓋斑鬥魚的適應能力,養過的人都不得不讚賞。記得ㄚ智求學期間曾將蓋斑鬥魚帶到外地飼養,由於春假連續假期返鄉,不便將鬥魚運回家餵養,就只好放在宿舍讓牠自求多福;沒想到九天春假結束,返回宿舍發現除了魚缸的水變渾濁外,鬥魚依舊健在,這期間沒有人餵食仍然不會餓死。清大教授曾晴賢也表示,蓋斑鬥魚耐飢餓程度可達三個月,可見其生命力很強。(但不會有人故意要餓牠來考驗牠的能力吧? ~_~ 還是多愛護牠比較好...)

 除了耐餓之外,還有一特點也讓鬥魚堪稱是懶人飼養的良好魚種,就是養牠不需要打空氣。有養過金魚等其他熱帶魚類的人就知道,魚缸中要打空氣是讓魚存活的要素。不過蓋斑鬥魚鰓上有所謂「迷器」的皺摺,這輔助呼吸的器官使牠可以直接在溶氧量低的水中呼吸空氣。不過,每隔十幾分鐘牠就要探出水面一下做類似換氣的動作,所以飼養牠時要注意水面上不能被密集的浮萍覆蓋,這樣會阻礙牠們換氣的動作,使牠們「淹死」在水中。


 
別懷疑!鬥魚會淹死這是千真萬確的事實。ㄚ智的親戚有陣子疏於清理水面浮萍,結果浮萍長的過於密集蓋滿整個水面,裡頭的鬥魚無法探到水面換氣就幾乎死光了。有些人會問:那鬥魚睡覺時怎麼辦?鬥魚在休息時,牠會游到接近水面的水草叢中枕著水草睡覺以方便呼吸,就不必游上游下的作換氣動作了。

 另外,用魚缸飼養鬥魚的人要注意,由於牠探出水面換氣的動作相當迅速,所以有時一不小心就會探過頭,跳出魚缸外,這可不是鬥魚愛尋短喔!用較小的容器或魚缸飼養,最好上面要用個鐵絲網之類東西蓋著,才不會等到發現魚跳出來時,早已變成魚乾了,這也是很多人飼養的經驗談。

 蓋斑鬥魚從魚卵孵化時,體型跟螞蟻差不多小,而成年的鬥魚魚體最大約可長到七公分左右,通常雄魚體型較大、雌魚較小,不過要分辨蓋斑鬥魚雌雄最明顯的方法,就要從體色跟尾巴來判斷了。

 通常雄魚顏色較為鮮豔,身上的條狀斑紋較為明顯、色彩也較艷麗;雌魚的色澤則比較淡、比較偏白色,樣子就是比不上美麗的雄魚。至於在尾鰭上的判斷,雄魚會擁有較長尾鰭,且呈剪刀狀,有些特別漂亮的在尾鰭尖端地方還會拖曳的很長像是彩帶一般;雌魚的尾鰭短,剪刀狀不明顯,跟雄魚有很明顯的差別,相當容易辨認的。

 飼養蓋斑鬥魚來作觀賞時,牠們最美的時刻就是在每年清明節氣溫回升之際了。這時的成年雄性鬥魚其「第二性徵」會開始變化,背鰭、腹鰭、尾鰭會一直延長至體長的一倍左右,身上的鱗片也會發出紅、藍相間的閃閃光澤,變得相當美麗。至於雌鬥魚身體比較明顯的變化,是在經過一個冬天靜養後,腹部鼓鼓的長滿了卵,接著就要等待交配了。

  鬥魚交配的過程。 (阿富拍攝)

鬥魚交配的過程。 (阿富拍攝)
上、下圖為鬥魚交配的過程。 (阿富拍攝)
簡單的容器加上水草,就能繁殖鬥魚了。 (ㄚ智拍攝)
簡單的容器加上水草,就能繁殖鬥魚了。 (ㄚ智拍攝)

 蓋斑鬥魚的交配繁殖期在每年的三月到十月間,發情的成年鬥魚一年約1∼4次交配。若天氣一直不錯、維持著高溫,甚至到十一月都還有鬥魚在繁殖,不過這種現象不是正常。

 在繁殖期間,通常是雄鬥魚最兇猛的時刻,為了搶地盤、爭領域,往往會打的很激烈。牠們在相鬥時,身上的鰭會張的很開,然後奮力的往對手魚衝過去撞擊,有點劍拔怒張、然後一鼓作氣攻擊的意味存在;若對手魚不逃離其勢力範圍,往往會鬥到雙方有一隻死去為止。戰敗的鬥魚往往身上傷痕累累,不是鰭斷裂就是鱗脫落,死的時候就像墜落的直昇機一般迴旋的落下,然後才魚肚朝上的浮向水面。

  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 (阿富拍攝)
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 (阿富拍攝)

 除了守領域、驅逐其他雄魚外,也有為了爭風吃醋而打的,通常最後的贏家就是族群中最強壯最漂亮的,所以也符合優生學概念,得以將其優秀本質繼續繁衍下去。有自己領域的雄鬥魚,在發情時,便會在水面上打一顆顆泡泡組成「泡泡巢」,供雌鬥魚在交配時產卵用。一旦交配完成,雌鬥魚的任務就告一段落,接下來的孵化工作全交由雄鬥魚負責。
在野外水池看到這泡泡不要以為是人吐的口水喔!那是鬥魚要繁殖的泡泡巢。 (ㄚ智拍攝)
在野外水池看到這泡泡不要以為是人吐的口水喔!那是鬥魚要繁殖的泡泡巢。 (ㄚ智拍攝)
 


 雄鬥魚會負責守護泡泡巢上授精完的魚卵,驅逐其他接近的鬥魚,免得被貪吃的魚吃了,當然也包括原本負責交配產卵的雌鬥魚。有人說雌鬥魚會吃自己產下的授精卵,所以雄魚為了保護魚卵會去攻擊牠;但也有說法是雌鬥魚想要幫忙照顧魚卵,會協助將魚卵啣到泡泡巢上孵化,只是被雄鬥魚誤認是吞食的動作而遭受攻擊。但不管如何,有飼養鬥魚的人在鬥魚交配產卵完之後,趕緊將其隔離就是了,免得遭受「愛卵心切」的雄鬥魚無情的攻擊。

 一般來說,授精卵約兩天時間便能孵出幼魚,秋天氣溫稍降孵化會比較慢,約為四五天。每次交配授精的魚卵通常會有三百多隻的幼魚孵化出來(ㄚ智的老爸曾一匙一匙的算過),孵出兩三天的幼魚通常不用餵食,牠會自行去吃泡泡巢內的卵黃囊,要不然就是水草附近的細小浮游物。由於此刻幼魚的體積過小,一般飼料的體積都比幼魚大,所以若擔心餵食問題,就把幼魚養在充滿綠藻的水缸,浮游物會較多;要不然一般水族館也有細細的蝦粉可以買來餵食。

 至於蓋斑鬥魚壽命的問題,雄鬥魚會比雌鬥魚壽命要來的長些。通常雌鬥魚可活2∼3年,雄鬥魚約3∼6年。而牠們的食物,在野外是以蚊蟲或孑孓為主,其他諸如小昆蟲也會吞食。據清大教授曾晴賢表示:一尾平均體重零點六克的蓋斑鬥魚,一天可吞食三百隻孑孓,對於防治病媒蚊有很大的效果。當然,鬥魚若經人餵養習慣後,依賴性會變的比較大,會降低自行覓食的能力,防治病媒蚊的功效就會大打折扣。


 常聽老一輩的居民說以前三義地區的鬥魚是如何多、如何容易見到,甚至用雙手都可隨手捕得。而現在,由於土地大量開發利用,許多有蓋斑鬥魚棲息的池塘已被填平,溝渠、水圳被農藥或廢棄物污染,自然環境遭受破壞,蓋斑鬥魚族群數量已銳減許多。剛從泡泡巢孵化出來的幼魚。 (阿富拍攝)

 關於這一點,民國78年(1989年)政府就將蓋斑鬥魚列入保育野生動物,禁止一般人自大自然中捕捉、飼養、繁殖及販賣鬥魚。但後來,為了怕野生地持續遭受破壞使得蓋斑鬥魚滅絕,政府在民國83年(1994年)修正了野生動物保育法,規定只要在民國78年野生動物保育法制定前就已進行人工繁殖飼養者,且能提出合法證明的就不受此法約束。農業局保育員黃銘福表示,若無持有合法的養殖證書而觸犯該法,將處六個月以上、五年以下有期徒刑,並科罰金廿萬以上、一百萬以下,處罰相當的重。

 

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 (阿富拍攝)
發情的雄鬥魚打泡泡巢準備交配的情景。 (阿富拍攝)

左圖則為剛從泡泡巢孵化出來的幼魚。 (阿富拍攝)

下圖:鬥魚若跟大型鯉魚養在一起,最好要架網來區隔鬥魚專屬的休息範圍,讓鬥魚除了能自由進出鐵網的洞游到比較大的空間外,也能游回網內躲避鯉魚吞食。 (ㄚ智拍攝)


 雖然野生動物保育法立法用意良好,為了維護自然生態而有這樣鬥魚若跟大型鯉魚養在一起,最好要架網來區隔鬥魚專屬的休息範圍,讓鬥魚除了能自由進出鐵網的洞游到比較大的空間外,也能游回網內躲避鯉魚吞食。 (ㄚ智拍攝)的規範,可是以三義當地的居民來說,這樣的法令似乎太過苛刻。因為,這裡的居民幾乎都是從小養鬥魚養到大、到老,有飼養的家庭幾乎也是野生動物保育法制定前就在飼養繁殖。

 由於一般居民純粹只把鬥魚當寵物、當觀賞魚來飼養,相關法令很少會注意到,更不了解要如何去申請證明、或如何提出證據來登記,以致於身處非法飼養的行列還不知,被抓到豈不是非常冤枉嗎?更何況,要不是有很多關心鬥魚生態的人努力繁殖、放養,否則持續遭受破壞與污染的自然生態環境,早就逼迫蓋斑鬥魚面臨絕跡的命運了,像這樣光靠野生動物保育法來規範又有什麼用呢?只會讓許多正當飼養觀賞與繁殖放生的居民被法令搞的綁手綁腳的,ㄚ智認為,真正該重罰的不是養殖的人,而是販售圖利與破壞鬥魚棲息環境的人。

 不過,關於繁殖放養於野外,目前也有一個問題出現,就是有人將外來種蓋斑鬥魚跟台灣本土型蓋斑鬥魚雜交繁殖,混出新基因型的鬥魚,將之放養在野外,然後放養的魚又與其他純「三義型」的蓋斑鬥魚混交繁殖....,所以由此來看,現在郊外所棲息的純「三義型」蓋斑鬥魚數量可能不多,只有早年就在私人環境單純繁殖、沒有跟外來種雜交的鬥魚,還保持「三義型」的純正血統了。

飼養蓋斑鬥魚的注意事項:
1.應避免於水流湍急處飼養,否則無法繁衍,最好是在靜止的水域。
2.要避免經常換水,以免水溫溫差太大。
3.避免置於陽光直射的地方,如場地受限制無法避免時,亦應有適當遮蔭。
4.切勿以水直接沖擊其鰓蓋,以免傷及其呼吸用「迷器」。
5.水族箱或池塘內應養殖自然水草,如水蘊草、水芙蓉等,以便其繁殖與躲藏。
6.繁殖期間應另外準備數個容器,同樣內置水草養生,以便必要時移居小魚與隔離其他鬥魚用。
7.避免跟其他種類的魚養在同一容器內,像是金魚(會被鬥魚打死且眼珠不見)或是鯉魚(會發現鬥魚誤闖錦鯉的嘴中,最後只剩半截身體)等等。
8.注意養殖的水面是否佈滿浮萍等水生植物,一定要讓鬥魚有探出水面換氣的空間。
9.用較小容器飼養時,要注意鬥魚探出水面換氣的動作是否會有跳出容器的危險。

感謝蓋斑鬥魚飼養同好阿富、阿鵬以及ㄚ智的老爸,提供了珍貴的養殖經驗與資料記錄供ㄚ智撰文參考。